《底线》其实难副的普法剧,职场剧才是本色!
2022-10-13 04:56:23
  • 0
  • 0
  • 1

热播剧《底线》中很多案例都是能够映射现实中发生的案件,也就是以真实案件作为素材衍生的时装剧,因为有普法的现实意义,如今称作普法剧。

有些案件引起过广泛的舆论关注,当事人已经受到了案件以外的二次伤害,甚至是网络暴力的伤害。如今出现在电视剧中的相关剧情又映射到他们身上,无疑是又一次揭开伤疤,造成了新的伤害。有些伤痛时间可以抹平,有些悲剧造成的伤害对于当事人而言终其一生都很难走出阴霾,比如江歌妈妈,有些群体受到了悲剧的影响,一直都会意难平,比如货拉拉跳车案,奶茶加盟被骗案等等。

《底线》这样的电视剧本意应该是以警示与教育为目的,通过基于现实案例的再创作,突出的戏剧冲突,来展现故事情节中具有警示与教育意义的内容。具体到《底线》这部剧集,我认为是一部典型影视工业化产品,其编剧在故事线索,节奏等方面的处理有着明显的肥皂剧特征,谈不上深刻,但中规中矩。这部剧最大的卖点还是演员的表演,个个演技在线,都能把角色塑造的个性鲜明,算是一部制作精良的时装剧。

最近几年在影视剧创作领域确实进步挺大,在抄袭海外精品剧集的路上越走越轻车熟路,很多制作团队不断地推出程式化的作品,体现影视工业化体系的成熟。这类作品艺术创作的水平不见得高,多数也不会成为经典,但普遍口碑不差,至少不侮辱观众的智商,这一底线是守住了。

《底线》的创作团队采用了紧凑的双线切换的故事展现方式,分主次两条线,主线故事的原型案件都是曾经引起舆论广泛关注的热点案件,与之同时展开的次线故事的原型案件都是能够让一部分群体引起共鸣的案件。主线故事刑事案居多,舆论中的争议较大,但不是老百姓普遍能遇到的情况,次线故事多是民事案,甚至都离不了案的故事,但老百姓遇到的概率很高,比如创业陷阱、离婚维权、房产维权等。主线故事明显是抓眼球,保流量的部分,次线故事更具普法意义的部分。所以,《底线》这部剧是有蹭热点嫌疑的,但是也确实能起到普法作用,两者结合的还是不错的。在宣发过程中,强调的是普法剧,而不是罪案剧,当故事会看就可以,不能当纪实报告去审视。

《底线》的主线故事中展现的重点是司法的基本逻辑,讲的主要是法、理、情三方面在界限与冲突,而还原事件真相部分的情节只是作为故事必须的一个背景描述,而且采用了不客观的上帝视角,因此这个部分跟原型案件是不符的,可以理解为是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的部分。现实案件哪有真相呢?都是基于公检法部门的调查与当事人的描述拼凑出来的合理事实,真相都是吃瓜群众推测出来的,真相只存在于舆论审判中,在司法实践是以事实为依据的,尤其是刑事案件必须以造成伤害的事实来给犯罪嫌疑人定罪的。所以这部剧目前被吐槽最多的就是这部分,比如在货拉拉司机师傅群体看来,故事情节中的司机师傅就是在丑化原型,甚至是带有偏见的黑化这一群体。我认为就不要对号入座了,编剧也为难,要是把女性角色丑化了,那会被吐槽得更厉害。

《底线》的次线故事中展现的重点是司法的范畴,简单地说就是什么事能成功立案,什么事情是调节就能解决的,什么事情就很无奈了。这部分反倒普法意义更强,跟老百姓息息相关,遭遇合同纠纷,离婚,维权等民事案件的概率远大于刑事案件。而且这部分的故事凸显了我国的司法特色,尤其是调节这个环节,剧情中表现的一个重点就是要降低当事人的司法成本,包括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另一个重点就是法官的主观能动性对案件的影响很大。其实这两个重点都是很深刻,甚至是很尖锐的问题,对编剧的挑战很大的,不能太深刻,不能夹带私货,只能立人设。所以这部分故事情节展现的就比较尴尬,编剧的应对方法就是把剧情往虐心的方向写,这倒是肥皂剧的固有套路,就是淡化法理的剖析,突出共情,引起与观众的共鸣。

综上所述,《底线》这部剧算是在普法剧的道理上一次有益的探索,称不上佳作,更不会成为经典。普法剧这个类型其实也有待商榷的,就《底线》而言称为法院系统的职场剧应该更贴切,主要还是展现了法院的工作场景与法官群体的工作与生活,普法的内容既尴尬又令人无奈。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