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从菜篮子渗透到锅里碗里的叙事逻辑!
2022-10-03 22:35:56
  • 0
  • 0
  • 2

预制菜这个名词就透着一种似是而非的高大上,不就是快餐“料理包”吗?

资本总盯着柴米油盐就够瞧的,这回已经从菜篮子渗透到锅里碗里了。

每个创业热点都有一套“叙事逻辑”,2C的项目往往都有一个明确的“痛点”作为靶向进行宏大叙事,典型的叙事就是,产品解决了一个痛点,这个痛点是数以亿计的消费者都感同身受的,因此背后有万亿市场规模。预制菜的故事讲了几年了,还是这个逻辑,其实真没有新鲜东西,有些创业者已经开始胡说八道了,创新性讲不出彩,就杜撰源远流长的行业发展历史,把佛跳墙半成品销售的历史都说成了是“预制菜”,这祖宗认的,自己不尴尬,尴尬的都是别人。作为吃货,我觉得这是在亵渎美食,也许还是对食材的侮辱。

我觉得餐饮行业发展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个性化发展,每一个店铺都应该有一个会做饭的厨师掌勺才是正常的,别的行业可以大兴工业化,集约化,餐饮行业,尤其是中餐的不适合搞工业化,集约化那一套的。

预制菜这个概念就很伪,按照目前预制菜的叙事逻辑,方便面才应该是预制菜的鼻祖,现在的预制菜只不过是品类丰富了一点,算是消费升级了。方便面是典型的工业化产品,已经是战略储备粮食了,只要发生灾害,方便面和瓶装水都是最先向灾区供应的物资。预制菜能替代方便面吗?显然不能,如果预制菜行业能发展成方便面那样的工业化水平,那不就是罐头行业吗?或者更像军工生产的野战食品?真的如预制菜从业者所言,很多饭店里几分钟就上菜,就是用的预制菜,那简直是消费者的灾难。我敢说,没有哪个正经的餐厅会认同自己使用大量预制菜来糊弄食客,那真是不想混了。

餐饮行业,针对外卖市场,大量使用半成品“料包”确实是事实,而且料包的发展历史久远,最早是加盟连锁行业为了统一标准而研发的,后来为了控制单店运营成本,实施了去厨师化,就是店里没有厨师了,将最大的人力成本单元砍掉了,也把日常最难管理的单元砍掉了。比如,和合谷、田老师这样的中式快餐连锁店,里面就没有厨师这个岗位,传统餐馆中“打荷”的角色简单培训就能胜任出菜的任务。这样的餐厅不就是经济实惠满足食客充饥需求的吗?跟美食有什么关系?硬给料包美食文化,是不是太扯了?

这种料包做的外卖餐食吃多了,我个人认为味蕾会被严重破坏,久而久之都尝不出食材的味道了,尤其是小孩子和年轻人,从小吃这些长大,一定不健康。我是参观过大型连锁快餐店料包生产过程的,可能我见到的场景没有海克斯科技爆料的那么夸张,但也是颠覆了我的认知,那不是大型的厨房,更像化工厂。请我们参观的企业老总也是够坦诚,参观完请我们到内部接待餐厅就餐,进门就强调,我们这里有大厨,有正规厨房,咱吃的都是好东西。换而言之,从业者上到老板下到生产线职工日常都是不吃料包做的饭菜的。

我也跟研发料包的研发人员交流过,他们也是很坦诚地说出了料包研发的方向就是“重口味”,就是各种调料和添加剂调制后尽量掩盖食材原有的味道,最大限度的降低口味因食材来源、新鲜程度等原因带来的成品不稳定性,这就是所谓的适配性。尤其是针对外卖餐食的料包,普遍重油重勾芡,因为这样的料包包裹的食材保温时间长,尽可能地让食客吃的时候还是热的。自从那以后,我是能不吃外卖就不吃,方便面可能都是更好的选择。

就这种自诞生以来自觉不能上台面的产业,如今正在以“预制菜”的叙事逻辑成了热点,这是一种悲哀啊。我是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应该严管,应该早日出台标准,别的不用,就先让预制菜产品把配料表写清楚,我估计大多数产品的配料表如果如实写出来,肯定的科技感满满,标签都得有A4纸那么大。其实这种东西在日韩超市里很多半成品食材都已经很说明问题了,都说海天酱油出口日本的产品配料表跟国内不一样,日本要求标准高,就是这样所谓的高标准,其半成品食材的配料表都长的吓人,以至于为了不吓着日本消费者,经过多年的博弈,日本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早就允许厂家可以尽量将配料表写的模糊简单一些。

所以,作为一个吃货,我就问问那些做预制菜的创业者,你们自己天天吃预制菜吗?你是敢天天吃自己做的,还是吃友商做的?就我们目前城市保障体系,北京这样的中心城市也只是要求净菜入商超,老百姓买到的食材还是很初级的处理水平,远没有发达国家商超里充斥着各种深加工的半成品,比如鸡蛋都是利乐包的蛋液形式售卖。预制菜这种看似工业化集约化的产品形态,高不高,低不低的玩意谁给你的勇气说万亿市场的赛道?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